中風(主要是腦梗塞和腦出血),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,是導致長期殘疾的首要疾病。我國現有的500萬—600萬中風病人中,約有3/4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。然而,康復醫學專家指出,通過康復,可使大多數中風病人減輕或避免殘疾,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工作能力。
為什么發達國家中風患者的致殘率非常低
現代康復理論認為,中風病人的臨床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應同步進行,不能將兩者截然分開。及早康復介入,是預防殘疾的關鍵。如,早期體位的擺放,及對偏癱的肢體進行“被動性運動”,可以防止肌肉痙攣、關節強直,及肌力廢用性萎縮。 肌肉和關節攣縮是中風后病人殘疾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,所以在美國當病人發生中風以后,一般都是在當天或第2天,就有康復醫學專業的醫生和治療師去對這個病人會診。比如說病人是一側偏癱,左手和左腿中風以后都不能動了,康復醫生就會下醫囑,治療師給予病人左手和左腿每天定時的被動性運動。運動主要有兩個方面,一是關節,要活動每一個關節,使它活動到最大的限度,防止關節強直;二是肌力,被動活動肌體,能夠保持肌力防止廢用性萎縮。在這里強調的是一定要早,要及時! 丹麥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,1197例在急性期就開展康復訓練的中風患者,95%的病人患病6個月后功能得以恢復,80%的病人在發病6周內恢復生活自理能力。
中風后康復訓練越早越好
中國康復醫學會理事、北京康復醫學會副會長、北大醫院物理康復科學科顧問黃永禧教授說,中風病人預防殘疾的關鍵是及時治療加早期康復訓練。
有資料顯示,中風患者如在1個月內開始康復訓練,其功能達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,而一個月后才開始康復訓練,則需要100天以上,有時效果還不滿意。不少人認為,中風住院,吃上藥、輸上液就萬事大吉了,正是這種錯誤認識,導致了許多病人的殘疾。 黃永禧教授特別提醒中風患者,一味長期臥床靜養,導致肌肉和神經的繼發改變,如肌肉萎縮、關節攣縮等,給康復帶來困難。這在康復醫學上稱為“廢用綜合征”。
康復訓練一定要循序漸進,貴在堅持,切忌急于求成,只要有毅力,及早開始康復,堅持科學訓練,總會有程度不等的收獲。 氣動式手康復裝置是改善中風患者手指/手腕痙攣、麻痹、癱瘓等癥狀安全、有效的選擇
針對手指/手腕痙攣、麻痹、癱瘓等癥狀,氣動式手康復裝置通過空氣壓力自動地驅使手指/手腕活動,不僅會使手指/手腕痙攣、麻痹、癱瘓等癥狀得到極大改善,而且還可以作用于腦部神經及血管,促進腦部損傷的康復!
一般來說,中風偏癱后的病人下肢容易康復,上肢不容易康復,尤其以手、腕關節功能最難恢復,上肢有高達百分之四十的廢用率。醫生給中風、偏癱患者對于肢體康復的忠告是:“早治療早好,晚治療晚好,不治療不好”。 一般來說,病人病情一穩定下來,就應該馬上做上下肢體康復訓練。不用等到出院之后再做手部治療,到那時就晚了,越早越好,把儀器推到病床旁邊給病人做。
這種手的被迫運動不僅對手功能恢復有用,而且對腦血管、腦神經的損傷也有積極作用。國際著名的腦血管專家路德教授做了一個實驗,兩組猴子都損傷了腦神經,第一組進行手訓練,第二組不管它,結果第一組腦神經得到了有效的康復,第二組就沒什么改變。經過無數類似證明:“運動療法有助于大腦功能的恢復”。 路德教授的發現成了神經康復領域最杰出的成就之一。西醫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,用中醫其實很好解釋這一點,中醫說腦是諸陽之匯,四肢是諸陽之本。也就是,陽氣源于四肢,匯集于腦,是一個發源地和交匯地的關系。一般來說,中風這類病人腦血管都有阻塞、淤積,手足的訓練就像源頭上的活水,能起到化瘀作用。
SKF-B型氣動式手康復裝置的產品特點
獨有專利技術----能隨意調節位置的手指固定環設計,可適應不同大小手型患者的使用,在治療時可達到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效果。
選用進口芯片,質量可靠,操作簡單直觀。主機體積小便于搬運。
以空氣壓力作為動力,安全,舒適。
|